一、核心影响:滤料表面吸附能力的变化
1. 酸性反洗水(pH 过低,如 pH<4.0)的影响
滤料表面电荷变化:酸性条件下,滤料表面极性基团(如 - OH)易质子化(形成 - OH₂⁺),呈现强正电性。
对污染物的影响:水中多数天然污染物(如黏土胶体、腐殖质)在酸性条件下也带正电(或电荷中和)。
结果:滤料与污染物因 “同性相斥”,反洗后滤料表面残留的污染物难以被彻底脱附(尤其黏性杂质),且过滤时新污染物也不易被吸附截留,导致过滤精度下降(表现为出水浊度升高、悬浮物含量超标)。
极端情况(pH<3.0):滤料可能因酸性腐蚀出现 “表面溶胀”,纤维间隙变大,细小杂质易穿透滤层,进一步降低精度。
2. 碱性反洗水(pH 过高,如 pH>9.0)的影响
滤料表面电荷变化:碱性条件下,滤料表面极性基团易解离(如 - OH→-O⁻),呈现强负电性。
对污染物的影响:水中污染物(如金属氢氧化物胶体、藻类残骸)在碱性条件下多带负电。
结果:若反洗水碱性过强,滤料表面负电荷过强,反洗时可能与带负电的污染物 “吸附过强”(尤其含高价金属离子时,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附着在滤料表面),导致滤料 “假性堵塞”—— 过滤时水流无法均匀通过滤层,部分区域流速过快,杂质被 “冲过” 滤层,过滤精度波动(时高时低)。
极端情况(pH>10.0):滤料可能因碱性腐蚀出现 “表面硬化” 或 “纤维粘连”,滤层孔隙分布不均(局部孔隙过大),杂质截留能力显著下降。
3. 中性至弱酸碱(pH 6.0-8.0,适配多数滤料)的影响
滤料表面电荷处于 “弱极性平衡状态”,既不会因同性相斥导致污染物残留,也不会因吸附过强形成假性堵塞。
反洗后滤料表面洁净度高,纤维束自然舒展,滤层孔隙分布均匀(从上层到下层呈 “渐变式致密结构”),能有效截留不同粒径的杂质(如 5-10μm 悬浮物),过滤精度稳定(出水浊度可控制在 0.5NTU 以下)。
二、间接影响:反洗效果对滤层结构的破坏
反洗不彻底(酸性 / 碱性过强导致污染物残留):残留的污染物(如黏性有机物、金属沉淀)会使纤维束局部 “结块”,滤层出现 “死体积”(无法参与过滤的区域)。过滤时水流被迫从未结块的 “疏松区域” 流过,流速升高,杂质截留效率降低,过滤精度下降且不稳定。
滤料损伤(极端 pH 导致纤维断裂 / 变形):纤维因酸碱腐蚀出现断裂后,滤层中会形成 “空洞”;或纤维变形(如溶胀、硬化)导致孔隙大小不一。这两种情况都会使部分杂质直接穿透滤层,过滤精度长期偏低(甚至无法达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