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影响 “大” 的核心依据:关键环节的连锁反应
1. 对 “滤料表面清洁度” 的决定性影响
酸性过强(pH<4.0):滤料与污染物因 “同性电荷相斥”(如前文所述),反洗时污染物难以从滤料表面脱离,残留的黏性杂质会堵塞纤维间隙或形成 “隔离层”—— 过滤时新杂质无法被有效吸附,细小颗粒直接穿透滤层,导致精度下降(例如出水浊度从 0.3NTU 升至 1.0NTU 以上)。
碱性过强(pH>9.0):滤料与带负电的污染物(如金属氢氧化物胶体)因 “吸附过强” 形成难以洗脱的沉淀(如钙镁垢),滤料表面形成 “硬化层”—— 过滤时水流只能从未被覆盖的 “缝隙” 流过,流速骤升,杂质被 “冲过” 滤层,精度显著波动(如出水悬浮物含量时高时低)。
2. 对 “滤层结构稳定性” 的破坏
滤料可能因酸碱腐蚀出现 “表面溶胀”(酸性)或 “纤维脆化”(碱性),导致纤维粗细不均、间隙变大 —— 细小杂质(如 5μm 以下颗粒)易穿透,过滤精度 “硬性下降”。
部分纤维断裂后,滤层出现 “空洞”,水流短路,杂质直接通过空洞流出,此时过滤精度甚至可能跌破设计下限(如原设计出水浊度≤0.5NTU,实际升至 2.0NTU 以上)。
二、不同场景下的影响程度:“适宜范围” 内影响小,“偏离范围” 影响剧烈
在适宜 pH 区间(如聚酯纤维 pH 5.0-8.5,聚丙烯 pH 4.0-10.0):滤料表面电荷平衡,反洗后清洁度高,滤层结构稳定,过滤精度基本不受影响(波动可控制在 ±0.1NTU 内)。
超出适宜范围但未达极端值(如 pH 4.0-5.0 或 8.5-9.0):过滤精度开始下降(如出水浊度升高 0.3-0.5NTU),但通过缩短反洗周期等方式可部分缓解。
达到极端值(如 pH<4.0 或 pH>9.0):过滤精度显著下降(如浊度升高 1.0NTU 以上),且难以通过运行调整恢复,必须通过纠正 pH 值并加强反洗才能改善。
三、实际案例:影响 “大” 的直观体现
反洗后滤料表面残留大量褐色黏性杂质(未脱附);
过滤时出水浊度从 0.2NTU 升至 1.2NTU,持续 3 个过滤周期未恢复;
检测发现:滤料纤维间隙因残留杂质堵塞,局部流速是正常情况的 2 倍,细小颗粒直接穿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