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控制目标:明确不同滤料的 “安全 pH 区间”
滤料材质 | 安全 pH 范围(长期运行) | 短期耐受 pH 范围(单次反洗可接受) | 临界损伤阈值(超过此值需立即干预) |
---|---|---|---|
聚酯纤维(最常用) | 4.0-9.0 | 3.5-9.5(每月不超过 1 次) | pH<3.0 或 pH>10.0 |
聚丙烯纤维 | 2.0-12.0 | 1.5-12.5(每月不超过 3 次) | pH<1.0 或 pH>13.0 |
尼龙纤维(较少用) | 5.0-8.0 | 4.5-8.5(每月不超过 1 次) | pH<4.0 或 pH>9.0 |
二、分场景控制反洗水酸碱度的具体方法
1. 反洗水源为 “自来水或清水”(杂质少,pH 较稳定)
常规监测:每日反洗前用 pH 试纸或便携式检测仪测定反洗水 pH(至少 1 次 / 天),记录数据并绘制趋势图(若连续 3 天 pH 向安全范围边缘偏移,需提前干预)。
轻微调节:若 pH 略超安全范围(如聚酯纤维反洗水 pH=9.2,接近上限),可通过 “混合调节” 解决 —— 将少量酸性水(如过滤后清水经加酸调节至 pH=5.0)与原反洗水按比例混合(如 9:1),将 pH 降至 9.0 以内。
优势:无需复杂设备,适合中小型过滤器(处理量<50m³/h),成本低且易操作。
2. 反洗水源为 “工艺回用水或中水”(pH 波动大,含杂质)
设备配置:在反洗水管路安装pH 在线监测仪(精度 ±0.1),配套自动加药装置(酸罐 + 碱罐,分别储存稀盐酸、稀氢氧化钠溶液),并与过滤器控制系统联动。
调节逻辑:
当监测 pH<安全下限(如聚酯纤维 pH<4.0),自动开启碱罐加药泵,按 “每降低 0.1pH 加药 0.5L/h” 的比例投加稀碱(浓度 5%-10%,避免局部强碱腐蚀管路);
当监测 pH>安全上限(如聚酯纤维 pH>9.0),自动开启酸罐加药泵,按同样比例投加稀酸(浓度 3%-5%);
加药后设置 “混合缓冲段”(管路长度≥5 米或加装静态混合器),确保反洗水进入过滤器前 pH 已稳定(避免局部酸碱冲击滤料)。
辅助措施:若回用水含金属离子(如 Fe³⁺、Mn²⁺),需同步控制 pH 在 “离子稳定区间”(如 Fe³⁺在 pH 6.0-8.0 时不易析出),避免金属离子在滤料表面结晶(结晶会磨损滤料,间接缩短寿命)。
3. 极端情况(反洗水 pH 频繁超出临界值):应急防护 + 源头改善
临时防护:更换为耐极端酸碱的滤料(如聚丙烯纤维替代聚酯纤维,耐受 pH 1.5-12.5),同时缩短反洗时间(从常规 15 分钟缩至 10 分钟),减少滤料与极端水的接触时长;
源头改善:追溯反洗水 pH 异常原因(如前序工艺加酸过量、工业废水混入),从源头控制(如调整前序加药量、增设预处理沉淀池),从根本上降低调节成本(长期来看,源头改善比持续加药更经济)。
三、附加控制:避免 “隐性酸碱损伤”
游离氯:若反洗水用含氯水消毒(如余氯>0.5mg/L),在碱性条件下(pH>8.0)会生成次氯酸根(ClO⁻),加速聚酯纤维氧化老化(表现为纤维发黄、强度下降)。需在反洗前投加亚硫酸钠(每 mg 余氯投加 1.5mg)去除游离氯,或控制反洗水 pH<7.5(降低 ClO⁻生成率)。
高盐浓度:反洗水含盐量过高(如 TDS>5000mg/L)会增强溶液 “渗透压”,导致纤维表面脱水收缩(酸性 + 高盐时更明显),反洗时易因摩擦断裂。需先通过反渗透或稀释降低盐浓度,再调节 pH。
四、日常维护:延长滤料寿命的辅助操作
定期检查滤料状态:每 3 个月打开过滤器观察滤料 —— 若纤维束出现 “结块、发黑、短纤维脱落”,可能是 pH 控制不当导致的腐蚀或杂质堆积,需立即排查反洗水 pH 及加药系统;
反洗参数配合:反洗时气冲强度(10-15L/m²・s)和水冲强度(8-12L/m²・s)需适中,避免因冲击力过大(尤其是滤料已被酸碱腐蚀后)加剧纤维断裂;
滤料再生处理:每年用中性清洗剂(如柠檬酸溶液,pH 6.0-7.0)浸泡滤料 1-2 次,去除表面残留的酸碱腐蚀物和杂质结晶,恢复纤维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