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出水水质不达标(浊度、污染物超标)
常见原因:
滤料吸附饱和或失效(如活性炭微孔堵塞、表面污染物过多);
反洗不彻底,残留污染物随水流进入产水;
滤层出现短路(如布水器破损、滤料流失导致水流未经过滤层);
进水水质突变(如浊度、污染物浓度骤升,超出滤料处理能力)。
解决方法:
若滤料失效:检测活性炭吸附性能(如静态吸附试验),若吸附率下降至初始值 50% 以下,更换新滤料,更换前彻底清洗过滤器内部;
若反洗不彻底:优化反洗参数(如延长气洗 / 水洗时间、提高反洗强度),确保排水清澈,必要时增加反洗频率;
若滤层短路:停机检查布水器(如多孔板、滤网)是否破损,更换破损部件;补充流失的滤料,确保滤层厚度达标(通常 1.0-1.5m);
若进水水质突变:加强预处理(如增设沉淀池、精密过滤器),降低进水浊度或污染物浓度,必要时临时缩短运行周期。
二、进出口压力差异常(过大或骤降)
1. 压力差过大(超过 0.15MPa)
原因:滤层截留污染物过多、滤料板结(如长期未反洗)、进水浊度过高导致滤料表面形成泥膜。
解决方法:
立即进行强制反洗(气洗 + 水洗 + 正洗),必要时反洗 2-3 次,破除板结;
若反洗后压力差仍高,检查进水预处理系统(如前端过滤器是否失效),强化预处理以降低进水浊度;
若滤料板结严重且无法恢复,部分更换板结的滤料。
2. 压力差骤降(远低于正常范围 0.05-0.1MPa)
原因:滤层出现严重短路(如滤料大量流失、布水器 / 集水器破裂)、阀门内漏(如反洗阀未关紧,原水直接混入产水)。
解决方法:
停机检查滤料层高度,若明显下降,补充同规格滤料并排查流失原因(如反洗强度过大、滤网破损);
拆开布水器 / 集水器,更换破损的滤网或多孔板;
检查阀门状态,对关不严的阀门进行维修或更换密封件,确保关闭到位。
三、反洗效果差(排水始终浑浊或滤层膨胀异常)
常见原因:
反洗强度不足(流速过低,滤层膨胀率<10%)或过高(滤料流失);
气洗参数不当(如气压不足、气洗时间过短,无法剥离污染物);
反洗管路堵塞(如阀门故障、管道内积泥,导致水流 / 气流分布不均)。
解决方法:
调整反洗强度:通过流量计校准反洗流速(水洗 15-20m/h,使滤层膨胀率 10%-20%),避免流速过高导致滤料流失;
优化气洗参数:确保气压 0.1-0.15MPa,气洗强度 10-15L/(m²・s),延长气洗时间至 5-8 分钟(尤其处理含油或黏性污染物时);
清理反洗管路:拆开反洗进水 / 进气阀,清除内部杂物;若管道堵塞,用高压水冲洗或更换管路。
四、滤料流失严重
常见原因:
反洗强度过大(流速>25m/h)或反洗时间过长,导致滤料被水流带出;
布水器 / 集水器滤网破损(孔径变大),滤料从缝隙中泄漏;
滤料粒径过小(如选用<0.8mm 的活性炭,抗冲刷能力弱)。
解决方法:
降低反洗流速至 15-20m/h,缩短反洗时间(水洗≤10 分钟),并在反洗排水口加装滤网(孔径小于滤料粒径),回收流失的滤料;
更换破损的滤网,确保滤网孔径为滤料粒径的 1/2-1/3(如滤料粒径 1mm,滤网孔径 0.5mm);
若滤料粒径不合适,逐步更换为 0.8-2.0mm 的颗粒活性炭,提高抗冲刷性。
五、设备渗漏(本体或管路接口漏水)
常见原因:
法兰接口密封垫片老化、破损或安装时未压紧;
过滤器本体焊缝腐蚀(碳钢材质未做防腐处理);
阀门填料磨损或阀芯密封面损坏。
解决方法:
更换老化的密封垫片,重新均匀紧固法兰螺栓(对角线顺序拧紧);
对碳钢过滤器内壁或焊缝腐蚀处,清理后重新涂刷防腐涂层(如环氧树脂),严重时更换过滤器本体;
更换阀门填料(如石墨盘根),或研磨阀芯密封面,无法修复时更换阀门。
六、生物黏泥滋生(滤层发臭、出水微生物超标)
常见原因:
处理水中含大量有机物,且运行环境温暖(20-30℃),微生物繁殖;
长期未反洗或反洗不彻底,滤层内残留水分成为微生物滋生温床。
解决方法:
反洗时加入杀菌剂(如 50-100mg/L 次氯酸钠),浸泡 30 分钟后再水洗,杀灭微生物;
缩短运行周期(如从 24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),增加反洗频率,避免有机物积累;
若进水有机物浓度高,前端增设臭氧氧化或生化预处理,降低微生物营养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