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预处理与进水水质控制
- 进水浊度与污染物限制
需严格控制进水浊度(建议≤10~20 NTU),若原水浊度过高(如雨季地表水、工业废水),需先通过混凝、沉淀或格栅等预处理降低悬浮物含量,否则会导致滤料快速堵塞,缩短运行周期,增加反洗频率和能耗。
避免进水含大量油脂、黏性物质(如乳化油、胶体硅)或尖锐颗粒(如石英砂、金属碎屑),前者会包裹滤料形成 “滤膜”,降低吸附能力;后者会磨损滤料和设备内壁。
- 进水 pH 值与温度适配
滤料(如石英砂、无烟煤)对 pH 值有一定耐受范围(通常 6~9),若进水为强酸 / 强碱(如某些工业废水),需先调节 pH,否则可能导致滤料溶解(如石灰石滤料遇酸)或结构破坏。
进水温度波动不宜过大(建议 ±5℃/h),温度骤升骤降会导致滤料热胀冷缩,影响层间稳定性,同时可能引发罐体密封件老化。
二、滤料选择与装填管理
- 滤料级配与材质适配
需根据目标污染物选择滤料组合:例如去除有机物为主时,增加无烟煤比例(因其孔隙率高,吸附能力强);去除铁锰等重金属时,可搭配锰砂滤料;处理高浊度水时,采用 “上层无烟煤(粗)+ 中层石英砂(中)+ 下层磁铁矿(细)” 的级配,形成 “由粗到细” 的过滤梯度,提高截留效率。
避免混用不相容滤料(如无烟煤与强氧化剂接触易氧化粉化),且滤料粒径偏差需控制在设计值的 ±10% 以内,否则会导致水流短路或阻力过大。
- 装填与分层维护
装填前需清洗滤料(去除粉尘和杂质),装填时按顺序分层均匀铺设,避免不同滤料混合(可在层间铺设滤网分隔)。
运行中若发现滤料 “板结”(如局部结块、水流不通),需及时松动或更换;若滤料流失(如反洗时随水排出),需定期补充,确保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(通常总厚度 0.8~1.5m)。
三、运行参数与操作规范
- 流速与压力控制
过滤流速需稳定在设计范围(通常 5~15 m/h),流速过高会导致杂质穿透滤层(出水浊度上升),流速过低则可能引发滤料厌氧腐败(产生异味)。
进出水压差是关键指标(正常≤0.1 MPa),若压差骤升(如超过 0.15 MPa),说明滤料堵塞严重,需立即停止运行并进行反洗;若压差骤降,可能是滤料层松动、穿孔或进水流量骤减,需排查设备泄漏或管路故障。
- 反洗操作要点
反洗周期需根据水质调整(通常 8~24 小时,或出水浊度≥1 NTU 时),反洗不及时会导致滤料 “板结”,反洗过于频繁则会浪费水、电资源,还可能冲失滤料。
反洗步骤(常见 “气洗 + 水洗” 或 “先气洗后水洗”):气洗时需控制气压(0.05~0.1 MPa)和时间(3~5 分钟),避免压力过大冲翻滤料层;水洗时控制流速(10~15 m/h)和时间(5~10 分钟),确保冲洗水清澈(浊度≤1 NTU),反洗结束后需排水至滤料层上方 10~20cm,避免滤料暴露于空气中氧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