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运行前的准备与检查
- 设备状态确认
检查过滤器本体(罐体、封头、法兰)有无泄漏、腐蚀或变形,确保承压部件完好(尤其对于压力式过滤器,需确认耐压等级符合设计要求)。
核实滤料状态:滤料层厚度是否达标(如石英砂 + 无烟煤双层滤料,总厚度通常为 800-1200mm),级配是否均匀(避免上层细滤料过多或下层承托层混杂),无板结、结块或异物(如施工残留的工具、碎石)。
阀门与管路检查:进水阀、出水阀、反洗阀、排污阀等开关是否灵活,流量计、压力表、浊度仪等仪表是否校准归零,确保监测数据准确。
- 进水条件预处理
进水需满足预处理要求:悬浮物(SS)≤100mg/L(若原水 SS 过高,需先经沉淀池或精密过滤器预处理),避免大量杂质快速堵塞滤料。
控制进水温度:一般水温需在 5-40℃ 范围内(温度过低会增加水的黏度,降低过滤效率;过高可能加速滤料老化或罐体密封件损坏)。
禁止含油、强腐蚀性或高浓度化学药剂的污水直接进入(如工业废水需先除油、中和处理),防止滤料污染或设备腐蚀。
二、运行过程中的核心参数监控
1. 过滤速度:保持稳定,避免骤升骤降
设计滤速通常为 8-12m/h(地表水过滤宜偏低,地下水可偏高),运行时需通过进水阀调节流量,确保滤速稳定。
禁止突然增大滤速:滤速骤升会导致滤层水力冲击,破坏滤料截留的杂质层,引发 “穿透” 现象(杂质随出水流出,浊度超标)。
若进水流量波动大(如市政管网水压不稳),需在前端加装稳流装置或变频控制系统。
2. 进出口压差:判断滤料堵塞程度
正常运行时,进出口压差应≤0.1MPa;当压差升至 0.15MPa 以上,或出水浊度>1NTU(生活用水标准)时,需立即停止运行并进行反冲洗。
若压差上升过快(如 1-2 天内超过阈值),需排查原因:可能是进水 SS 骤升、滤料板结或反冲洗不彻底,需针对性解决(如提前反冲洗、增加空气擦洗)。
3. 出水水质监测:及时发现异常
定期检测出水浊度(建议每 2 小时记录一次),确保符合后续工艺要求(如反渗透预处理需出水浊度≤0.5NTU)。
若出水浊度突然升高,可能是滤料层被击穿(滤料流失或级配紊乱)、进水冲击过大或滤料失效,需停机检查滤料状态,必要时补充或更换滤料。
三、运行操作规范
- 启动与停运操作:避免水力冲击
启动流程:先打开排气阀,缓慢开启进水阀,待罐内空气排尽(排气阀出水均匀)后关闭排气阀,再逐步开启出水阀,调整至设计流量(避免瞬间满流量启动导致滤料扰动)。
停运流程:先关闭进水阀,再关闭出水阀,若短期停运(<24 小时),需保持滤层浸没在水中(防止滤料干燥板结);长期停运需反冲洗后排水,并在滤料层表面覆盖清水或防腐液(防止微生物滋生)。
- 避免频繁启停
频繁启停会导致滤料层反复受压、松动,加速滤料磨损和级配紊乱,同时每次启动初期出水浊度可能偏高(需排放至合格后再进入后续系统)。
四、特殊工况的应对措施
- 进水水质突变的处理
若进水浑浊度骤升(如暴雨后地表水 SS 超标),需立即降低滤速(降至设计值的 50%-70%),并缩短反冲洗周期(如从 48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),必要时投加混凝剂(如 PAC)辅助过滤(需在过滤器前设混合装置)。
若进水含藻类、微生物较多(如夏季地表水),需定期投加氧化性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,余氯控制在 0.5-1mg/L),防止滤料滋生生物膜导致堵塞,但需注意后续工艺对余氯的耐受度(如 RO 系统需除氯)。
- 季节性调整
冬季低温时:进水黏度增加,过滤阻力上升,可适当降低滤速或延长反冲洗时间;若水温低于 5℃,需防止罐体冻裂(北方地区需加装保温层或伴热装置)。
夏季高温时:微生物易繁殖,需加强反冲洗强度和频率,必要时增加空气擦洗步骤,避免滤料 “生物黏泥” 板结。
五、日常维护与记录
- 定期巡检与清洁
每日巡检:观察进出口压力、流量、出水浊度是否正常,检查阀门有无滴漏,罐体有无异常震动或异响。
每周清洁:清理过滤器顶部排气阀滤网(防止杂质堵塞导致排气不畅),检查压力表接口有无堵塞(用清水冲洗)。
- 滤料维护
每 3-6 个月检查滤料状态:打开人孔观察滤料是否板结、流失或污染(如呈黑褐色、有异味),若局部板结需人工松动,若污染严重需进行化学清洗(如用 5%-10% 盐酸浸泡去除铁锰污染,或用 NaOH 溶液去除有机物)。
每年补充滤料:因反冲洗流失或磨损,滤料层厚度会下降,需按级配补充同种滤料(补充后需反冲洗平衡级配)。
- 运行记录存档
详细记录每日运行数据:进水流量、进出水压力、浊度、反冲洗时间、反洗强度等,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运行参数(如根据压差变化规律调整反冲洗周期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