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反冲洗前的准备工作
- 确认运行状态,避免盲目启动
反冲洗需在过滤器停运状态下进行,先关闭进水阀、出水阀,打开排气阀和排污阀,释放过滤器内压力(压力降至 0 后再启动反冲洗泵),防止压力冲击损坏滤料或管道。
检查反冲洗泵、阀门(反洗进水阀、排污阀)、流量计、压力表等设备是否正常,确保无泄漏、卡顿或失灵。
若过滤器长期运行未反冲洗(如超过设计周期),需先小流量冲洗 1-2 分钟,避免大量杂质瞬间堵塞排污管道。
- 明确反冲洗触发条件,不随意缩短或延长
反冲洗需满足进出口压差≥0.15MPa或出水浊度超标(如>1NTU),而非单纯按固定时间启动(避免无效反冲洗浪费水资源和能耗)。
若进水水质突然恶化(如 SS 骤升、藻类爆发),需提前反冲洗,防止滤料板结。
二、反冲洗过程的核心参数控制
1. 反冲洗强度:确保滤料充分膨胀
反冲洗强度需根据滤料类型设定:石英砂滤料通常为 15-20 L/(m²·s),无烟煤为 10-15 L/(m²·s),双层滤料需兼顾两者(可分段调整)。
关键指标:滤料层膨胀率需达到 30%-50%(即膨胀后的高度比原滤层高 30%-50%),确保滤料颗粒之间相互碰撞、摩擦,剥离表面附着的杂质。
避免强度不足(滤料不膨胀,杂质无法清除)或强度过高(滤料被冲走,滤层厚度下降)。
2. 反冲洗时间:保证杂质彻底排出
单次反冲洗时间通常为 10-15 分钟,具体需根据排污水质判断:初期排污水浑浊,逐渐变清,直至出水清澈无明显杂质(可通过观察排污口水质确定终点)。
时间过短:杂质残留滤层,下次运行易快速堵塞;时间过长:浪费水资源,且可能导致滤料流失或级配紊乱。
3. 辅助冲洗:必要时结合空气擦洗
若滤料吸附胶体、有机物或藻类较多(如地表水过滤),需在反冲洗前增加 空气擦洗:通过底部布气装置通入压缩空气(强度 10-15 L/(m²·s),时间 3-5 分钟),利用气泡扰动滤料,强化杂质剥离。
空气擦洗需注意:先通气后通水(避免滤料被水流压实),气压不宜过高(防止滤料飞溅或设备震动)。
三、反冲洗流程的规范操作
- 流程顺序:严格按 “排气→反洗→排水→正洗” 执行
排气阶段:打开顶部排气阀,缓慢开启反洗进水阀,待空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(避免气阻导致水流分布不均)。
反洗阶段:全开反洗进水阀,保持稳定流量和压力,观察滤料膨胀状态和排污水质。
排水阶段:反洗结束后关闭反洗进水阀,打开排污阀,将过滤器内积水排至滤料层上缘 10-20cm(避免滤料裸露吸入空气)。
正洗阶段:启动进水阀,小流量正洗(滤速 3-5m/h),直至出水浊度≤1NTU 后关闭排污阀,切换至正常运行(正洗不彻底会导致初期出水水质超标)。
- 避免 “水锤效应”:阀门操作需缓慢平稳
开启或关闭反洗进水阀、排污阀时需缓慢操作,尤其是大口径阀门,防止水流瞬间冲击导致管道震动、滤料层松动或设备损坏。
四、特殊情况的处理与注意事项
- 滤料板结或流失的预防
若反冲洗时发现滤料层局部不膨胀(板结),需增加空气擦洗时间或提高反冲洗强度(短期处理),长期需检查滤料是否混入杂质或粒径级配异常,必要时更换滤料。
反冲洗后若排污口发现大量滤料流失,需立即停止反洗,检查布水器、承托层是否破损(如滤网断裂、承托层移位),修复后再运行。
- 水质异常时的调整
若反冲洗后出水仍浑浊,可能是反洗强度不足、时间不够或滤料污染严重,需延长反洗时间或增加反洗次数(如连续反洗 2 次),必要时进行化学清洗(如用稀盐酸去除铁锰污染,或用次氯酸钠杀灭藻类)。
冬季低温环境下,需注意反冲洗水温(若原水水温过低,可适当提高反洗强度,避免滤料因黏度增加而清洗不彻底)。
- 安全与环保要求
反冲洗过程中需佩戴防护用具(如手套、护目镜),避免排污口高压水流喷射伤人。
反冲洗废水需排入指定污水处理系统,不可直接排放(尤其是工业废水过滤后的反洗水,可能含污染物)。
五、反冲洗后的检查与记录
运行参数复核:反洗结束后启动过滤器,监测进出口压差、出水浊度,确认恢复正常(压差应降至 0.05MPa 以下,浊度≤1NTU)。
记录关键数据:每次反冲洗需记录启动时间、压差、反洗强度、时长、排污水质变化等,便于分析滤料状态和优化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