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进水条件:决定过滤的 “初始负荷”
- 进水浊度进水浊度是衡量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核心指标,也是滤料截留的 “直接负荷”。若进水浊度远超设计值(如原水浊度突然从 20NTU 升至 80NTU),滤料层会在短时间内截留大量悬浮物,导致滤料孔隙快速堵塞 —— 一方面会使出水浊度提前超标(原本能运行 7 天的周期缩短至 1-2 天),另一方面会因滤料层压实,水流无法均匀穿透,出现 “沟流”(部分水流绕过滤料直接流出,携带未截留的杂质),进一步降低过滤效果。反之,若进水浊度稳定在设计范围内(通常≤50NTU),滤料能逐步截留杂质,过滤周期长且出水稳定。
- 进水悬浮物特性悬浮物的粒径、形态、密度会直接影响滤料的截留效率:
粒径:粒径较大的悬浮物(如泥沙,粒径≥10μm)易被滤料表层截留,形成 “滤膜”,反而能辅助截留后续细小杂质;但粒径过小的悬浮物(如胶体颗粒,粒径≤1μm),因重量轻、易随水流穿透滤料深层,甚至通过滤料孔隙流出,导致出水浊度超标(需搭配絮凝剂使胶体凝聚成大颗粒,才能被有效截留)。
形态与密度:片状、纤维状的悬浮物(如藻类、植物残体)易缠绕在滤料颗粒上,形成网状堵塞,加快滤料饱和速度;而密度大的悬浮物(如砂石颗粒)虽易沉降,但过量时会沉积在滤料层底部,堵塞集水装置,影响水流排出。
- 进水温度与 pH 值
温度:水温过低会使水的黏度升高,水流速度减慢,悬浮物的布朗运动减弱,与滤料的碰撞概率降低,导致截留效率下降(如水温从 25℃降至 5℃,过滤效率可能下降 15%-20%);同时,低温还可能使水中的溶解性杂质(如碳酸钙)析出,附着在滤料表面形成水垢,堵塞滤料孔隙。
pH 值:若进水 pH 值过高(如 pH>9)或过低(如 pH<5),可能破坏滤料稳定性 —— 例如,酸性水会腐蚀石英砂滤料表面,导致滤料颗粒破碎;碱性水可能使滤料表面吸附的金属离子(如铁、锰)形成氢氧化物沉淀,覆盖滤料孔隙,降低截留能力。
二、滤料特性:决定过滤的 “核心能力”
- 滤料材质滤料材质需与进水水质兼容,且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。常用的石英砂滤料,适用于中性、弱碱性清水,但对强酸性水耐受性差;无烟煤滤料因密度小于石英砂,可形成 “上粗下细” 的分层,适用于多层过滤,但易被油性物质污染(油污会附着在滤料表面,堵塞孔隙);若进水含微量腐蚀性物质(如氯离子),需选用不锈钢滤料或陶粒滤料,避免滤料腐蚀失效。若选错材质(如用石英砂处理强酸性水),会导致滤料破损、溶解,不仅无法截留杂质,还会污染出水。
- 滤料粒径与级配滤料粒径是指滤料颗粒的直径,级配是指不同粒径滤料的比例,二者共同决定滤料层的孔隙结构:
若滤料粒径过大(如石英砂粒径全部为 2-3mm),滤料层孔隙过大,细小悬浮物易穿透,出水浊度超标;若粒径过小(如全部为 0.1-0.2mm),孔隙过小,水流阻力大,滤料易堵塞,过滤周期大幅缩短。
合理的级配应是 “上层粗、下层细”(如多层滤料:无烟煤 1.0-2.0mm→石英砂 0.5-1.2mm→卵石 2-4mm),上层粗滤料截留大颗粒杂质,下层细滤料截留小颗粒杂质,形成 “梯度截留”,既能保证出水效果,又能延长过滤周期。若级配混乱(如粗细滤料混合),会导致滤料层孔隙分布不均,出现局部堵塞或穿透。
- 滤料层高度滤料层高度是滤料截留杂质的 “有效空间”。若高度不足(如设计高度 1.5m,实际仅 0.8m),滤料层的截留容量有限,悬浮物易快速穿透至出水端,导致出水浊度超标;若高度过高(如超过 2.0m),虽能延长过滤周期,但会增加水流阻力,需提高进水压力,反而可能导致滤料层压实,影响水流均匀性。通常滤料层总高度需根据进水浊度设计(如进水浊度 20-50NTU 时,滤料层高度 1.2-1.5m),确保有足够的截留空间。
三、运行参数:决定过滤的 “过程稳定性”
- 运行流速运行流速是指单位时间内水流通过滤料层的速度(单位:m/h),是最关键的运行参数。
流速过快(如超过设计值 15m/h):水流在滤料层中的停留时间缩短,悬浮物与滤料的碰撞、吸附机会减少,易穿透滤料;同时,高速水流的冲击力会使滤料层松动,原本截留的杂质被冲起,随水流流出,导致出水浊度升高(即 “滤料层扰动”)。
流速过慢(如低于设计值 8m/h):虽能提高截留效率,但会降低产水效率,且水流速度过慢时,悬浮物易在滤料表层沉降,形成致密的 “滤饼层”,反而加快滤料堵塞,缩短过滤周期。通常机械过滤器的设计流速为 8-15m/h,需根据进水浊度微调(浊度高时取低流速,浊度低时取高流速)。
- 反洗参数反洗是恢复滤料截留能力的核心操作,反洗强度、反洗时间、反洗水质直接影响滤料再生效果:
反洗强度不足(如石英砂滤料反洗强度低于 15L/(m²・s)):滤料层无法充分松动,截留的杂质无法被冲洗排出,滤料孔隙仍堵塞,下次运行时出水浊度会快速超标;
反洗强度过高(如超过 20L/(m²・s)):会导致滤料流失(尤其是细粒径滤料),破坏滤料级配,同时可能冲乱滤料分层(如多层滤料的无烟煤与石英砂混合),后续过滤时截留效果下降;
反洗时间不足(如低于 5 分钟):杂质未完全冲洗干净,残留的杂质会继续堵塞滤料;反洗时间过长(如超过 15 分钟),虽能洗净滤料,但会浪费水资源,且可能导致滤料过度松动,影响下次运行时的滤料层稳定性;
反洗水质差(如用浊度高的原水反洗):会将杂质重新带入滤料层,造成 “二次污染”,反洗后滤料仍处于污染状态,无法恢复截留能力。
四、设备结构:决定过滤的 “空间合理性”
- 布水与集水装置布水装置(如滤帽、布水管)的作用是将进水均匀分配至滤料层,集水装置(如多孔板、集水管)的作用是均匀收集出水。若布水装置堵塞(如滤帽缝隙被杂质堵塞)或破损(如布水管开孔不均),会导致进水分布不均,部分区域水流过快(易穿透),部分区域水流过慢(易堵塞),形成 “偏流”,出水浊度波动大;若集水装置开孔过大,会导致滤料流失,开孔过小则易堵塞,影响出水效率。
- 罐体结构过滤器罐体的直径、高度比需合理:若罐体直径过大(如高度比直径小于 2:1),水流在罐内的分布易不均,靠近罐壁的水流速度快,中心区域速度慢,导致滤料截留不均;若罐体高度不足,滤料层与布水装置的距离过近,进水未充分扩散就进入滤料层,易形成局部冲击,破坏滤料层稳定性。此外,罐体若有锈蚀、变形,会导致内壁粗糙,杂质易附着,污染进水。
五、维护质量:决定过滤的 “长期可靠性”
- 滤料维护若长期不检查滤料,会导致滤料结块、板结(反洗不彻底)、粒径偏移(细料流失)或高度不足(损耗未补充)—— 结块的滤料会形成 “死区”,水流无法穿透,只能绕流,导致出水杂质增多;粒径偏移或高度不足会降低截留容量,出水浊度易超标。
- 部件维护阀门、仪表等部件若维护不当,会间接影响过滤效果:如进水阀密封不良导致渗漏,会使未过滤的原水混入出水;流量计故障导致流速控制不准,会出现流速过快或过慢;压力表失灵导致无法判断滤料是否饱和,会延误反洗时机,导致滤料过度堵塞,出水浊度超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