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过滤效果直接下降(最核心表现)
- 出水水质超标
出水浊度持续升高:正常运行时出水浊度通常稳定在 0.5NTU 以下(视工艺要求调整),若滤料衰减,截留的杂质易穿透滤层,导致出水浊度超出设计值,甚至肉眼可见水体浑浊。
特定污染物去除率下降:若用于去除 COD、氨氮或微量污染物,会出现出水 COD、氨氮等指标超标,说明纤维束表面的吸附、截留位点已饱和或受损,无法有效捕捉目标污染物。
- 过滤周期显著缩短
滤料未衰减时,一次过滤可维持较长时间(如 8-24 小时);衰减后,滤料截留杂质的 “容量” 下降,短时间内就会因杂质堵塞滤层导致压差升高,不得不提前启动反洗,过滤周期可能缩短至原周期的 1/3 甚至更短。
二、运行参数异常波动
- 滤层压差(ΔP)异常
压差上升速度加快:正常运行时,压差随过滤时间缓慢上升(如每小时上升 0.02-0.05MPa);滤料衰减(如纤维束结块、黏附油污)会导致滤层孔隙堵塞速度加快,压差可能每小时上升 0.1MPa 以上,触发 “压差高” 报警。
压差 “虚高” 或无规律:若纤维束因老化出现断裂、倒伏,滤层结构不均匀,可能出现局部孔隙过大(无截留效果,压差低)、局部孔隙过小(易堵塞,压差骤高),导致整体压差波动无规律,无法通过压差判断过滤状态。
- 过滤流量不稳定
流量衰减过快:相同进水压力下,新滤料的流量稳定,而衰减滤料因滤层堵塞,流量会随过滤时间快速下降(如 1 小时内流量下降 20% 以上),需频繁调整进水阀维持流量,增加能耗。
流量 “忽大忽小”:若纤维束出现 “抱团”(如受油污黏结),滤层存在局部 “短路通道”,水流会优先从通道流过,导致流量突然增大;随后通道被杂质堵塞,流量又骤降,形成周期性波动。
三、反洗效果显著变差(滤料衰减的 “二次验证”)
- 反洗后滤料无法 “松散”
纤维束 “结块”:滤料长期受水中油污、高价金属离子(如 Fe³⁺、Al³⁺)或生物黏泥黏附,反洗时气、水无法冲散结块的纤维束,形成 “硬团”,后续过滤时 “硬团” 内的孔隙无法截留杂质,相当于滤料有效面积减少。
纤维束 “倒伏”:滤料老化后纤维强度下降,反洗时气流冲击会导致纤维倒伏、缠绕,形成 “致密层”,反洗水无法穿透,杂质残留在滤层内部,下次过滤时直接穿透出水。
- 反洗排水异常
反洗排水 “不清澈”:正常反洗后期排水浊度应降至 1NTU 以下,而衰减滤料因杂质黏附紧密(如化学结垢),反洗无法将杂质冲净,排水长期浑浊(浊度>5NTU),且反洗时间需延长(如原反洗 15 分钟,现需 30 分钟以上),增加反洗水、气消耗。
反洗排水带 “纤维碎片”:若滤料因老化、腐蚀出现断裂,反洗时会有大量纤维碎片随排水排出,说明滤料已出现结构性损坏,即使反洗后也无法恢复截留能力,需及时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