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反冲洗水水质较差时,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:
沉淀处理
自然沉淀:将反冲洗水引入沉淀池,让水中的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到池底。对于较大颗粒的杂质,自然沉淀能起到初步的分离作用。沉淀池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水量和沉淀时间要求进行,一般需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,让杂质充分沉淀。
混凝沉淀:在反冲洗水中加入混凝剂,如聚合氯化铝(PAC)、硫酸铝等。混凝剂能使水中的微小颗粒凝聚成较大的絮体,加快沉淀速度。通常需要先进行小试,确定合适的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。在实际操作中,要注意混凝剂的投加均匀性和反应时间,一般通过搅拌设备使混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反应,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。
过滤处理
砂滤:利用砂滤池对反冲洗水进行过滤。砂滤池内填充有不同粒径的石英砂等滤料,水通过滤层时,悬浮颗粒被截留在滤料表面和孔隙中。为了保证过滤效果,需要定期对砂滤池进行反冲洗,以去除截留的杂质。砂滤可以有效降低水的浊度,去除大部分的悬浮颗粒。
活性炭过滤:如果反冲洗水中含有有机物、色素或异味物质,可以采用活性炭过滤器进行处理。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,能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重金属离子等。活性炭过滤器的运行参数需要根据水质情况进行调整,如控制合适的水流速度和过滤时间,以充分发挥活性炭的吸附作用。
精密过滤:采用精密过滤器,如滤芯过滤器,其滤芯的孔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,通常能过滤掉更细小的颗粒,如 0.1 - 5 微米的杂质。这种过滤方式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情况,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细微悬浮物、胶体等杂质,但滤芯需要定期更换,以防止堵塞影响过滤效果。
消毒处理
化学消毒:向反冲洗水中加入消毒剂,如氯气、二氧化氯、次氯酸钠等,杀灭水中的细菌、病毒和其他微生物。消毒剂的投加量需要根据水质和微生物含量进行计算和调整,以确保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,同时避免消毒剂残留对后续使用造成影响。例如,使用氯气消毒时,要控制好加氯量和接触时间,一般接触时间在 30 分钟左右,以保证消毒效果。
紫外线消毒:利用紫外线照射反冲洗水,破坏微生物的 DNA 结构,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。紫外线消毒具有无化学残留、杀菌速度快等优点,但它对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有一定的要求,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吸收紫外线,影响消毒效果。所以在紫外线消毒前,通常需要对水进行沉淀和过滤等预处理。
膜分离技术
微滤(MF):微滤膜的孔径一般在 0.1 - 10 微米之间,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、胶体、悬浮颗粒等杂质。微滤过程操作压力较低,一般在 0.1 - 0.3MPa 之间。但微滤对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去除效果有限,主要用于对水质浊度要求较高的场合,作为反渗透等深度处理工艺的预处理。
超滤(UF):超滤膜的孔径更小,通常在 0.001 - 0.1 微米之间,除了能去除细菌、胶体和悬浮颗粒外,还能截留一些大分子有机物。超滤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运行,一般为 0.1 - 0.6MPa。它能有效提高反冲洗水的水质,为后续的处理或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。
反渗透(RO):反渗透膜孔径非常小,能截留几乎所有的离子、有机物和微生物,可将反冲洗水的含盐量和杂质降低到很低的水平,生产出高质量的再生水。但反渗透过程需要较高的操作压力,一般在 1 - 10MPa 之间,且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,通常用于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场合,如工业纯水制备或污水回用等。
在实际应用中,通常会根据反冲洗水的具体水质情况和处理后的用途,选择一种或多种处理方法组合使用,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