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出水水质不达标(最核心故障,直接影响用水安全)
1. 出水浊度升高(肉眼可见浑浊,或检测值超标准)
常见原因:
① 滤料层问题:滤料厚度不足(长期运行流失导致)、滤料颗粒破损 / 老化(孔隙变大,截留能力下降);② 滤速过快:进水流量超过设备设计负荷,水流未充分与滤料接触就穿透滤层;③ 原水浊度骤升:原水水质波动(如雨季泥沙含量增加),超出滤料短期截留能力;④ 滤料板结:反冲洗不彻底,杂质在滤料层堆积结块,形成 “短路流”(水流绕过滤料直接出水)。解决方法:
① 补充 / 更换滤料:停机后打开人孔,检查滤料厚度(通常石英砂滤料层厚度需≥800mm),缺失则补充同规格滤料(如 0.8-1.2mm 石英砂),若滤料粉化 / 结块严重,需全部更换并清洗滤罐;② 调整滤速:通过进水阀减小流量,将滤速控制在设备设计范围(常规砂滤器滤速 3-10m/h),若需长期大流量,需评估是否需升级设备规格;③ 预处理应急:若原水浊度骤升,可在进水端临时增加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或前置粗滤器(如毛发过滤器),降低进入砂滤器的杂质负荷;④ 强化反冲洗:若怀疑滤料板结,可延长反冲洗时间(从常规 5-10 分钟增至 15-20 分钟),或提高反冲洗水压力(不超过 0.2MPa,避免滤料流失),必要时采用 “气水联合反冲洗”(若设备支持)。
2. 出水有异味(腥臭味、土腥味或刺激性气味)
常见原因:
① 微生物滋生:滤料层长期反冲洗不彻底,有机物堆积成为细菌 / 藻类的 “营养源”,代谢产生异味;② 滤料污染:原水中含油污、工业废水等污染物,吸附在滤料表面且无法通过常规反冲洗去除;③ 设备锈蚀:滤罐内壁或管路生锈(多为碳钢材质未做防腐,或防腐层破损),铁锈与水反应产生腥味。解决方法:
① 滤料消毒:停机后用含氯消毒剂(如 500-1000mg/L 次氯酸钠溶液)浸泡滤料 4-6 小时,再用清水反冲洗至出水余氯<0.1mg/L;② 更换污染滤料:若滤料吸附油污等顽固性污染物,单纯消毒无法去除,需全部更换滤料,并检查原水来源是否存在污染(如排查进水管是否与污水管交叉);③ 修复防腐层:对滤罐内壁锈蚀处打磨除锈,重新涂刷食品级防腐涂料(如环氧树脂),若管路锈蚀严重,需更换不锈钢或 UPVC 管路。
二、系统压力异常(影响设备运行效率,易引发安全隐患)
1. 进水压力持续升高(远超设计压力,如设计 0.4MPa,实际达 0.6MPa 以上)
常见原因:
① 管路堵塞:进水阀阀芯卡阻(杂质卡住)、进水管路内有泥沙 / 水垢堆积;② 滤料堵塞:滤料层长期未反冲洗,杂质截留过多导致滤层阻力增大;③ 出水端憋压:下游设备(如反渗透膜、水泵)故障导致出水无法正常排出,压力反向传导至砂滤器。解决方法:
① 清理管路与阀门:关闭进水总阀,拆卸进水阀阀芯清洗(去除杂质),若进水管路堵塞,可分段拆开管路用高压水冲洗;② 紧急反冲洗:立即启动反冲洗程序(全自动设备可强制手动反冲洗,手动设备需手动切换阀门),若反冲洗后压力仍高,需检查滤料是否板结,必要时更换滤料;③ 排查下游设备:关闭砂滤器出水阀,单独检查下游设备(如反渗透膜是否堵塞、水泵是否停机),修复下游故障后再恢复砂滤器运行。
2. 出水压力过低(出水流量明显减小,无法满足下游用水需求)
常见原因:
① 进水端供水不足:前置水泵扬程不够、进水管路漏气(吸入空气导致水流中断);② 滤料层短路:滤料乱层(反冲洗强度过大导致滤料分层混乱)或滤料层有裂缝,水流未经过滤直接从裂缝流出(虽流量可能正常,但水质差,若伴随水质浑浊则可确认);③ 排水阀泄漏:反冲洗排水阀未完全关闭(全自动设备电磁阀故障、手动设备阀门密封件磨损),部分过滤水从排水口流失,导致出水压力下降。解决方法:
① 检查进水端:测量前置水泵出口压力,若扬程不足需维修或更换水泵;检查进水管路接口,若有漏气(如法兰密封垫老化),需更换密封垫并拧紧螺栓;② 整理滤料层:停机后打开人孔,观察滤料是否乱层(如细滤料在上、粗滤料在下的分层被打乱),若乱层需手动搅拌均匀,或重新铺设滤料(按 “下粗上细” 级配,如底层 1-2mm 石英砂、上层 0.5-1mm 石英砂);③ 检修排水阀:拆卸排水阀,检查密封件(如 O 型圈、阀座)是否磨损,若磨损需更换;全自动设备需检查电磁阀线圈是否通电正常,若线圈故障需更换电磁阀。
三、反冲洗效果差(全自动设备常见,手动设备也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)
1. 反冲洗后滤层压差仍高(反冲洗未起到 “去污” 作用)
常见原因:
① 反冲洗强度不足:反冲洗水流量 / 压力不够(如反冲洗泵扬程下降、管路堵塞),无法冲散滤料层的杂质;② 反冲洗时间过短:全自动设备程序设置的反冲洗时间不足(如仅 3 分钟,未达到 5-10 分钟的标准);③ 滤料板结严重:长期未反冲洗导致杂质硬化成块,常规反冲洗无法冲开。解决方法:
① 提升反冲洗强度:检查反冲洗泵,若扬程下降需维修(如清理泵叶轮杂质);若管路堵塞,需冲洗反冲洗管路;必要时可临时开大反冲洗阀,提高水流量(注意观察滤料是否流失,若有流失需减小流量);② 调整反冲洗时间:全自动设备通过 PLC 控制器修改程序,将反冲洗时间延长至 8-12 分钟;手动设备需严格控制反冲洗时长,直至排水口出水清澈;③ 处理板结滤料:若滤料板结,可先采用 “低强度反冲洗 + 人工搅拌”(停机后从人孔伸入工具轻轻打散板结层),再进行常规反冲洗;若板结无法打散,需全部取出滤料,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重新装填(若滤料已老化,直接更换)。
2. 反冲洗排水带大量滤料(造成滤料流失,滤层厚度下降)
常见原因:
① 反冲洗强度过大:反冲洗水压力 / 流量过高,将滤料冲起后从排水口带出;② 排水装置损坏:滤罐底部的排水帽(或排水筛管)破裂、缝隙变大,滤料从破损处漏入排水管路;③ 滤料级配错误:装填的滤料颗粒过细(如全部用 0.3-0.5mm 石英砂),反冲洗时易被水流带走。解决方法:
① 降低反冲洗强度:减小反冲洗泵出口阀门开度,或调整全自动设备的反冲洗流量参数,直至排水口无明显滤料带出(可在排水口放置滤网观察);② 更换排水装置:停机后放空滤罐内的水,拆卸底部排水帽 / 筛管,检查是否破损,若破损需更换同规格排水帽(注意密封,避免再次泄漏);③ 调整滤料级配:若滤料过细,需补充粗规格滤料(如在细滤料下层添加 1-2mm 石英砂),形成 “上细下粗” 的级配,增强滤料层的抗冲刷能力。
四、设备运行异常(噪音、泄漏等,影响设备寿命与操作安全)
1. 滤罐或管路泄漏(漏水、漏液,易引发触电或滑倒风险)
常见原因:
① 密封件老化:滤罐人孔盖密封垫、管路法兰密封垫长期使用后变硬、开裂;② 罐体腐蚀:碳钢滤罐内壁未做防腐或防腐层破损,长期接触水导致罐体变薄、穿孔;③ 阀门损坏:进水阀、出水阀、反冲洗阀的阀芯密封面磨损,或阀体裂纹。解决方法:
① 更换密封件:关闭设备进出口阀门,放空内部积水,拆卸人孔盖或法兰,更换新的密封垫(选用耐水、耐老化的材质,如丁腈橡胶垫);② 修复或更换罐体:若罐体轻微腐蚀,可打磨除锈后重新涂刷防腐涂料;若罐体穿孔,需报废并更换新滤罐(优先选用不锈钢或 FRP 玻璃钢材质,耐腐蚀);③ 检修阀门:轻微磨损的阀芯可通过研磨修复,若磨损严重或阀体裂纹,需更换整个阀门(全自动设备建议选用不锈钢电磁阀,耐用性更强)。
2. 设备运行时噪音过大(伴随振动,多来自泵或滤料)
常见原因:
① 水泵问题:反冲洗泵或进水泵的叶轮不平衡(杂质附着)、泵轴与电机轴不同心,导致运行时振动噪音;② 滤料乱层:反冲洗后滤料未恢复均匀分层,运行时水流冲击滤料层产生 “异响”;③ 管路气堵:进水管路吸入空气,水流与空气混合形成 “水锤”,撞击管路和罐体产生噪音。解决方法:
① 维修水泵:拆卸水泵叶轮,清理附着的杂质;若轴不同心,需调整泵与电机的连接位置,校准同轴度;② 整理滤料:停机后打开人孔,手动平整滤料层,确保无明显凸起或凹陷;③ 排出空气:关闭设备出口阀,打开进水阀缓慢进水,同时打开设备顶部的排气阀,直至排气阀出水无气泡后关闭,再缓慢打开出口阀恢复运行。
五、滤料异常(直接影响过滤效果,需定期检查)
1. 滤料板结(滤料层变硬,用手按压无弹性)
常见原因:
① 反冲洗频率不足:未按规定周期反冲洗(如设计每 24 小时反冲洗 1 次,实际 3-4 天才反冲洗),杂质长期堆积;② 原水含黏性物质:原水中含藻类、胶体或油污,这些物质在滤料表面形成黏结层,导致滤料结块;③ 反冲洗水温过低:冬季水温低于 5℃,反冲洗水无法充分溶解滤料表面的杂质,导致杂质残留结块。解决方法:
① 调整反冲洗周期:根据原水浊度变化,缩短反冲洗间隔(如原水浊度高时,每 12 小时反冲洗 1 次);② 预处理除黏性物质:在进水端增加活性炭过滤器(除油污)或投加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,使胶体物质沉淀);③ 加热反冲洗水:冬季可在反冲洗水箱内加装加热装置,将反冲洗水温提升至 10-15℃,增强去污效果。
2. 滤料流失(滤料层厚度持续下降,需频繁补充)
常见原因:
① 反冲洗强度超标:长期用过高的压力 / 流量反冲洗,滤料被持续带走;② 排水帽损坏:底部排水帽缝隙变大或破裂,滤料从排水口漏出;③ 滤料级配不当:细滤料比例过高,或未铺设支撑层(如滤罐底部未铺 2-4mm 的砾石支撑层),导致滤料随水流流失。解决方法:
① 校准反冲洗参数:通过设备说明书确认设计反冲洗强度(常规石英砂滤料反冲洗强度为 15-20L/(m²・s)),调整反冲洗泵流量或阀门开度,确保在设计范围内;② 更换排水帽与支撑层:检查排水帽,更换破损件;若未铺设支撑层,需停机后在滤料下层铺设 10-15cm 厚的 2-4mm 砾石,防止细滤料漏入排水系统;③ 补充滤料:按设备设计的滤料级配,定期补充缺失的滤料,确保滤层厚度达标。